#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 阿德勒的哲学课》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51 个笔记
# 点评
◆ 2023/12/24 认为好看
真的是酣畅淋漓!
# 笔记内容
第八章 引言
◆ 现在,你眼中的世界呈现出复杂怪异的一片混沌。但是,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 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
第九章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 “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 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们,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者精神科医生,仅仅会指出 “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地安慰 “所以错不在你”。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 “经验本身” 而是 “赋予经验的意义”。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 “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 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 “目的” 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第一十二章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 闷在自己房间里就好比停留在杯子里躲在一个小小的避难所里一样。即使能够临时避雨,但暴风雨却不会停止。
◆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 “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这一原则。
◆ 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 首先应该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应该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鼓励” 则是这种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
◆ 最重要的是不 “评价” 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 被表扬是得到他人 “很好” 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 “好” 还是 “坏” 是以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谢谢” 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 人怎样才能够获得 “勇气”?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 “我对共同体有用” 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答案。
◆ 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 “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 “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 “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 请不要用 “行为” 标准而是用 “存在” 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 “做了什么” 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 存在标准上的感谢就是这么回事。病危状态的母亲尽管什么都做不了,但仅仅她活着这件事本身就可以支撑你和家人的心,发挥巨大的作用。
◆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一十三章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 “活在当下”
◆ 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
◆ 2024/01/12 发表想法
这倒不一定,如果做成了某件事再说自己我很强,那难道不同样也是自我肯定?
原文: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 “我能行” 或者 “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 “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 毫无缺点的人根本没有,这在说明优越性追求的时候已经说过了吧?人都处于 “想要进步的状态”。
反过来说也就是,根本没有满分的人。这一点必须积极地承认。
◆ 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 “能够改变的” 和 “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 “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 “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 “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 “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 达观一词本来就含有 “看明白” 的意思。看清事物的真理,这就是 “达观”。这并不是什么悲观主义。
◆ 2024/03/14 发表想法
这部分确实不敢苟同
原文::也许会被欺骗、被利用。但是,请你站在背叛者的立场上去想一想。如果有人即使被你背叛了,也依然继续无条件地相信你,无论遭受了什么样的对待依然信赖你。你还能对这样的人屡次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吗?
◆ 对方无意的言行、与别人通电话时的语气、联系不上的时间…… 如果用怀疑的眼光去看,所有的事情看上去都会成为 “不专一的证据”,哪怕事实并非如此。
◆ 2024/03/21 发表想法
在跟某人建立亲密关系之前,最好观察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对其有尽可能多的了解,再试图去信赖他。在逐渐信赖的过程中,当有证据表明他不值得信赖时,别一味的觉得信赖就是无条件的,需要怀疑他,并及时结束可能会伤害自己的关系,不要一味地将信赖贯彻到底,我们需要通过信赖建立亲密关系,也有责任照顾好,保护好自己不被人肆意伤害。
原文:我们可以相信也可以怀疑;并且,我们的目标是把别人当作朋友。如此一来,是该选择信任还是怀疑,答案就非常明显了
◆ 如果把他人看作伙伴,那你也就能够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也就能够获得 “可以在这里” 的归属感。
◆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 “我” 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 “我” 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 在视他人为 “敌人” 的状态下所作出的贡献也许是伪善的。但是,如果他人是 “伙伴”,所有的贡献也就不会是伪善了。
◆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 10 个人,其中势必会有 1 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 个人中也会有 2 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 7 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 “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 人们想要喜欢自己,想要感觉自己有价值,为此就想要拥有 “我对他人有用” 的贡献感,而获得贡献感的常见手段就是寻求他人认可。
◆ 拒绝普通的你也许是把 “普通” 理解成了 “无能” 吧。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 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
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用粉笔画的实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小点。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 我们只能活在 “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 如果人生是一条线,那么人生规划就有可能。但是,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 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例如你要去埃及旅行。这时候你会想尽早尽快地到达胡夫金字塔,然后再以最短的距离返回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能称为旅行。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 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当然,即使因为某些事情而没能够到达金字塔,那也并非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
◆ 2024/04/15 发表想法
兴尽而返,非未游也
原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能称为旅行。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 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当然,即使因为某些事情而没能够到达金字塔,那也并非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
◆ 但是,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那就可以说是现实性的活动。最终能不能登上山顶都没有关系。
◆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 “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 “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 “此时此刻” 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 “此时此刻” 要考虑的问题。
◆ 生活方式说的是 “此时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像直线一样的过去的生活只不过是在你反复下定决心 “不做改变” 的基础上才貌似成了直线而已。并且,将来的人生也完全是一张白纸,并未铺好行进的轨道。这里没有故事。
◆ 如此一来,势必会有 “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今天这一天就为此存在,而不是为遥远的将来的考试而存在。
◆ 。一直想着 “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 “此时此刻” 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 你还有我,即使生命终结于 “此时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无论是 20 岁终结的人生还是 90 岁终结的人生,全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
◆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 “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 “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 假如遭受到了重大天灾,按照原因论的角度去回顾过去以及追问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又有多大意义呢?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才更要向前看,更应该思考 “今后能够做些什么?”
◆ 阿德勒所说的 “人生的意义是由你自己赋予自己的”,就正是这个意思。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 “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